“8337”六个工作重点之一“更加注重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使内蒙古民生改善的脚步更加踏实、一路向前!
发展开路 多措并举改善民生
春节刚过,通辽市库伦旗的种粮大户薛少华把7万元的小轿车开回了家。在库伦旗,农民拥有家庭小轿车总量已超过6000辆,占比20%。
近几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尤其是“十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的落实,让不少像薛少华一样的老百姓把“致富梦”“就业梦”“上学梦”“安居梦”变成现实。
百姓追求的梦想,是对安居乐业的现实诉求和长远憧憬,必须结合区情,铺设一条通向美好梦想的宽广大道。对此自治区党委政府有清醒的认识——“尽管全区经济实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
数据显示,我区城乡居民收入还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102个旗县中仍有31个国贫县、26个区贫县,农村牧区还有200多万贫困人口; 27.6万户棚户区亟待改造;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困境……
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综合协调、长期持续的过程。经过多年的攻坚克难,我区现存的很多民生问题大多是难啃的“硬骨头”。
破解难题,必须以发展开路!
发展的目的是提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发展的成就要靠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来丈量。只有汇聚全社会力量谋发展,把“蛋糕”做得更大更好,才能为改善民生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号角吹响,全区2400万草原儿女凝心聚力谋发展,内蒙古大地一派勃勃生机。
扶贫攻坚战打响了——
在四子王旗扶贫点,王君书记诚恳急切地指导干部群众:要把推进扶贫攻坚和发展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有机结合起来!
巴特尔主席强调:扶贫开发是全区头号民生工程,“我们的目标是经过5到10年的努力,率先在西部地区基本消除绝对贫困。”
整村推进。呼和浩特市以村为单位,整合各方面资金合力扶贫,每村投入3000万元以上,每年集中力量帮扶30至60个贫困村,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项目带动。兴安盟壮大县域经济,今年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104项,总投资1050亿元。
创业就业会战展开了——
安排就业,是为老百姓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激发创业,是鼓励老百姓掌握幸福生活的金钥匙。
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科右中旗生物质电厂项目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建成后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1.23亿元,提供150个就业岗位。
围绕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充分就业;围绕发展非公经济,扶持全民创业,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一个个思路迸发而出,百舸争流!
政策指路 集中财力保障投入
落实民生工程,必须集中财力投入、政策扶持指路。
如果把民生工程比作一列火车,财力投入是不竭的能源,驱动列车奔驰;政策扶持是完备的功能配置,保障列车安全运行。
今年上半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自治区财政调整支出结构,向民生倾斜,优先保障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扶贫等民生支出,确保今年“十件实事”和“十项民生工程”的落实。上半年财政收入910.6亿元,用于民生550.2亿元,占到60%。
民生在自治区决策者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王君书记要求:“严格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把节省下来的资金集中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全力保障重点民生投入!”巴特尔主席承诺:“民生工作只做‘加法’,不做‘减法’,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力度不减、支出不降!”
一年过半,翻开各级政府的财政账本,5成以上财力都用于民生工程。
鄂尔多斯市今年投入100多亿元改善民生,其中50多亿元要直接发放或补贴到老百姓身上;乌海市1—5月份,用于民生方面的支出同比增加7.39亿元,增长58.6%,占全市地方财政支出的77.4%。
细看资金投入方向,大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扶贫是首要任务。巴彦淖尔市34个项目,总投资1.83亿元,覆盖贫困人口1.9万人;锡林郭勒盟投入4.8亿元扶持贫困人口3万人。
就业是民生之本。全区上半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6万人,约完成年度计划61%;投入资金2.68亿元,新增1万个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高校毕业生就业。
安居是民生之要。截至7月底,全区已经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9万多套,总建筑面积为750多万平方米,累计完成的投资近70亿元。
在今年第一个政府常务会上,自治区对增加全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设立重特大疾病慈善医疗救助专项资金、将二级重度残疾人列入护理补贴发放范围、设立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专项资金等4项老百姓呼声较高的民生问题建章立制。
把民生指标当作刚性指标,不折不扣地落实。
棚户区改造工程实行按月统计通报和约谈问责制度,将棚户区改造工作考核结果作为对各盟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不合格的地区采取问责。
扶贫攻坚,政府决定编制38个贫困旗县扶贫开发规划,保证扶贫规模;把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评与扶贫开发工作多因素量化考评结合起来,建立健全以结果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激励机制,保证扶贫投入;加大项目检查验收力度,对扶贫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并作为下一年度核定财政扶贫资金分配规模的重要依据,保证扶贫效果;建立审计整改结果通报制度,协调有关部门,把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对部门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内容中,保证扶贫可持续性。
基层问路 勇于承担抓实工作
寒风料峭中,望着用塑料布兜着的屋顶,包头北梁棚户区77岁老人张志兰在自家12平方米的房中发愁:啥时候才能住上新房子呢?
2月18日,农历正月初九,春节后第一次内蒙古党委常委会气氛严肃,张志兰们期盼的事成为自治区领导开年解决的第一件大事。
王君书记掷地有声地说:“棚户区改造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我们一定要带着责任和感情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6月15日,经过几个月艰苦的入户摸底调查,计划总投资约200亿元的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工程实施中他们牢牢扣住惠民和促进地方经济、带动社会就业的结合点,用事实印证如何把握改善民生与发展的辨证关系。今年预计有3万居民走出棚户区,实现宜居梦。
改善民生,守住底线,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把财政数字、政策文字变成惠民的种子播撒到群众的心里,让它生根、发芽、结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走群众路线。
年初,自治区省级干部实行“一对一”扶贫对接,每人蹲点一个贫困县,承诺“不脱贫不脱钩”,力争到2017年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同时,选派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办实事,帮助老百姓清理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
落实民生工程,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由“为民做主”向“由民做主”转变,让群众参与、监督,推行民主决策,才能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民生支出从“舍得花”走向“花得好”。
答好民生工程这份关于幸福的答卷,守住底线,“细节”关注很重要。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老百姓就是从柴米油盐、看病就医、子女上学等一件件身边具体的小事上来感受幸福,感受党的温暖的。
创新探路 着眼民生化解矛盾
今年,鄂尔多斯市成为全国10个获得“2009—2012年度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殊荣的城市之一。
从改革开放的前锋走向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沿,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光中的经验是:“我们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民生是社会管理之基、和谐稳定之本。自治区当前既处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很多社会问题、矛盾纠纷是由民生问题引发的。让老百姓生活安稳,就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使天下和,民心安。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优先,从源头上改进社会管理,加大民生投入,保障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各地的共识和举措。
社会管理是对人的服务管理,目的是化解矛盾,营造好的社会环境。以服务为内核,从根本上改进社会管理 ,摒弃“管”字当头,让老百姓受到尊重,享受公平,这是各地的成功经验。
“从政府的腿”转变为“居民的代言人”,“重心下移”蔚成风气。包头市的“精街道、强社区”社区管理体制,使公共资源向社区聚集,公共服务向社区延伸,社会组织与政府形成良性互动、衔接有序;排查化解矛盾纠纷,帮老百姓解开千千结,“力量下沉”渐为常态。满洲里市搭建起覆盖市、区、街道三级的“大调解”联动调处工作平台,形成共同化解矛盾的合力。
公共服务均等化,安定温暖流动人口,“保障下倾”屡见不鲜。霍林郭勒市为流动人口免费进行就业培训,将流动人口子女纳入义务教育规划,确保持有居住证的流动人口子女享受到“三免一补”等相关优惠政策。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大到方针政策,小到百姓的具体诉求,诠释解决都离不开基层。抓住基层,从基础上夯实社会管理,把政策措施落到实处、惠及群众——这是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目的。
最好的社会管理模式,就是让老百姓有能力、有动力参与的基层管理。
这样的平安创建格局初现:街面巡逻防控网、城乡社区防控网、单位和行业场所防控网、区域警务协作网、技术视频防范网、“虚拟社会”网上综合防控网,内蒙古治安防控用“六把利器”保障社会治安,群众满意度90%以上,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平安城市、平安医院……在内蒙古118.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平安”犹如一颗颗种子深埋沃土。
这样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成为决策前提:包头市建立起风险评估制度体系、责任体系和考评体系,196个重大事项在实施前进入评估程序,为重大事项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保障社会稳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管理好不好,老百姓是参与者更是评判者!
衡量一个地区的进步,经济发展指标是个显性的指向,而民生的持续改善和社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却是一把更加精准和真实的标尺。
只要我们把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始终镌刻在心头,发展开路,真金白银惠民生;重心下移,解忧济困促和谐。我们一定可以凝心聚力,共创共享,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